作者:刘月月 | 编辑:张涵钧
1.心有“鱼”,而力不足
学习到了最后的阶段,我们都身心俱疲。紧张的节奏,复杂的内容,没完没了的考试,到了这一阶段所有人的状态都已达到临近奔溃的边缘。有人强行给自己灌输,但学习效率出奇的低下。有人开始不闻不问,再也不想去改变什么,甚至有人开始厌学开始放弃。听学长们说,在历届学习班这种状态其实并不是什么“怪事”,而是长期累积的疲劳已经在我们身上爆发,我们急需心理救援。
2.及时雨来了
2017年6月1号这天,我们这些需要安慰的大龄儿童迎来了救命的稻草:心理学教授张力为老师。
张力为博士简介:
教育学博士(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北京体育大学),哲学博士(心理学专业,香港中文大学)。曾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系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管工作),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北京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编委。2014年当选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主席 。现任中国艺术体操队,蹦床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蹲运动心理学顾问研究方向为自我观念和心理疲劳。
3.不可规避的问题
学习时间所剩无几,学友们也从刚来时精神饱满斗劲十足,变成了现在“肉体被掏空”和“智商不在线”急需寻求心理安慰的小可怜。哈哈,玩笑话。虽说是玩笑话但是按照老师的话我们现阶段确实是身心疲惫,已经进入心理疲劳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注意力也不像以前那么的集中,老师的到来正好为我们诠释了我们现阶段的症状,三个月来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每天超长的学习时间,内容繁杂的课程任务,每天都会有课前测试检测我们昨日的学习状况,每两周都有一次大考等待着我们,光是应付这些我们都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时,课程信息量太大,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并非到第二天就都能消化的了,能跟上课程进度的学友还好,学习有些吃力的“欠账”就越来越多,以此类推压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累积越严重。
两天的时间,张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很多运动心理学的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的认识了运动员时期的自己,为什么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为什么有时候心里越想要的往往在比赛中失利?又为什么你放下心中所想成绩会出乎想象的好?为什么越是说别紧张越是紧张?为什么握拳会给自己实质意义的上的帮助?树立榜样为什么会成为我们在疲惫时的支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这些角度启示我们在今后的体能康复生涯中所应用到的学科也不可能是单一的,一个好的体能康复不单单只是会康复会训练,而是应该有更多知识更多的情感在里面。不仅可以治愈的身体上的问题,在我们做康复训练或治疗时让我们的运动员进入完全身心放松的状态,可以更好的切入其心理,从而发现或帮助解决运动员一部分心理上的问题。一个伤病的到来不单单只是伤病,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了解去寻找造成伤病最根本的点然后再去解决问题所在。到这里我们才发现,我们的陈博士不仅是一个体能康复师,同时也是一个让人信服的心灵导师,实在是令人神往。
张老师的课程深据禅意。大家都会迷茫,迷茫不可避免。当我们在追寻“欲望”的过程中会因犯错、疲累、厌烦、纠结而感到迷茫,毕竟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做才是最优化道路,只有当我们功成身退的时候才也许有资格评判现当下的对错。因而无论执不执著与某物并不影响迷不迷茫,哪怕你走的是一条崎岖的山路,你也是明确了道路,踏出了勇敢实践的第一步,而在幕后推动你的,正是你的执念。我们要有“执念”同时也要放下“执念”,这听上去既矛盾又困难,但是细细的想来是很有道理的。失去追求的欲望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会变得懒散无为,欲望执念太强又会变得“贪得无厌”,则很有可能掉入花花世界的陷阱之中。张老师的心理学课程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千年前“佛”、“道”想要表达的教义,告诉我们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最后通过张老师教导我想对即将面临毕业的自己还有身边的朋友们说,我们都很棒的。虽然康复的这条道路很长很艰苦,我们所面临的压力也是未知的,不管将来我们能否坚持康复的这条路,请在自己困难的时候说,“—可以的!”在自己累得时候为自己加油,积极的面对每一天,活出最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