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博士体能康复工作室
口述:陈方灿博士
采写:柏强 | 编辑:张涵钧
文章来源:《新体育》New Sports
2017年 NO.1 P100~101
■ 1.0 Error:励教授的担心
去年11月29日,在南京金陵国际康复论坛开幕前,陈博士与励建安教授(康复论坛主持人、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主席)不期而遇。那天陈博士正要去运动机能医疗贴扎技术培训班上课,励教授希望能抽空让陈博士看看他的伤,时间约在课间休息时。
▲ 陈博士与励教授会诊
课间时分,励教授建议,就在教室,在全体同学面前公开会诊。接着,他拿起话筒,开诚布公地介绍了他自己的伤病问题。
■ 1.1 Story:励教授的故事
励教授是名长跑爱好者。去年9月下旬的一次崴脚,使他的右脚第五跖骨骨折,但他没有中断跑步。伤后12天,步行爬山15公里。第16天,又环绕云龙湖跑了10公里。第30天时,就恢复了完全负重的跑步。可是,跑了10公里后,他的右脚脚面就感到不舒服,左面的踝关节也出现不适,小腿肌肉酸痛。
第二天,首届中国康复半程马拉松即将开赛,励教授打算挑战自己2小时40分的记录,目标是跑进2小时30分,而且不加重伤情。他现在担心的就是脚上的伤会影响此次比赛。陈博士听了励教授的介绍,显得有些吃惊。从励教授的状态、形体、动作上根本无法看出这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而且跑龄还不足一年。
病情描述之后,陈博士并没有急着着手施治,而是让励教授站起来,在教室里跑了两个来回,并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其跑步姿态。很快,陈博士发现励教授是个典型的“坐跑者”:探头含胸,用医学术语说的话就是具有典型的上交叉综合症。其腰胯部大部分时间呈屈曲状,小腿发力明显,大腿却没有向后蹬伸的动作。他跑起来,身体上下起伏,脚的落地点靠前,后跟着地。
励教室停止跑动后,陈博士立即检查了他的身体结构,发现他腹肌无力,整个下肢呈O型,脚略有外八字,两脚足弓塌陷,拇趾外翻,外侧肌肉较为紧张,右脚面有压痛,左脚关节有摩擦声。
■ 2.0 Modification:赛前急做微调
励教授的年岁偏大,跑步历史也不长,有过骨折的损伤,且跑步技术有一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他第二天能跑下半程马拉松,难度和风险都很大。
其主要问题有三:
⑴ —— 是励教授骨折后,一些并发症仍然残留,由于右脚骨折,造成左脚功能性代偿,带得左脚也出现一些症状。
⑵ —— 是在跑步的负荷下,疼痛与不适的感觉都会出现于足躁损伤部位。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与康复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离比赛只有十几个小时,这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励教授正处于骨折康复的后期。
⑶ —— 是任何运动技术的改动都是一个打破1日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变动,肌体各部位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改动过大,过程过短,都会造成肌体新的问题和损伤出现。
基于励教授这种特殊情况,陈博士明晰了治疗和康复的三个原则:其一,减少受伤部位的负荷;其二,增加保护性措施;其三,提高跑步的效率。
以这三条原则为主导,陈博士当场采取了这样几种措施——
首先,对励教授的跑步技术进行微调,让他的步幅变小,落地点由偏前变为居中,目的是减少脚落地时的冲撞力。
其次,在跑动中,教他由原来习惯性的后脚跟先着地变为中足着地,即落地点在身体重心上,意在减少脚外翻带来的踝关节不适。
再次,为他的下肢敷上运动机能贴布,充分激活小腿肌肉的功能,减少小腿的负荷,同时使踝关节磨擦和脚弓塌陷的问题得以缓解,保持脚处在正中的位置。
最后,我向励教授传授跑步的规范技术动作,校正他以往含胸探头、上下起伏、左右摇摆的跑步姿态,特别让他注意髋部的扭动,用大腿的力量向后蹬伸,尽可能让脚部增加缓冲,落地轻松,保持体力,提高每一步的运动效率。
■ 2.1 Hint:给大家提个醒
励教授是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学者,很快掌握了跑步的规范技术,又经过我的调整和治疗,他在教室里试着跑了跑,踝关节有了比较明显的稳固支撑之感。我告诉他,明天上了赛场,保证你最少可以跑快5分钟,脚踝的不适也会大有缓解。
第二天,励教授与同行们一起参加了半程马拉松跑。他用新学的跑步技术,两个脚踝没有出现以往的不适,全程下来用时2小时18分,比自己的纪录快了近22分钟。如此大的进步,让他和大家都很高兴。
不过,其间也出现了一个问题:他的大腿后面第一次感到酸胀。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他尝试了正确的跑步技术,从原来坐着跑到真正用上大腿后面的肌肉帮助发力,向后蹬伸,使跑步效率大大提高。但由于是第一次,自然会产生肌肉反应。事实上,赛前,我曾嘱咐过励教授,如果途中下肢出现不舒服,可以变跑为走,好转后再跑,没想到他一直跑了下来。
■ 3.0 Summary:总结
陈博士认为,励教授的故事是一例特殊的个案,也是一次风险较大的尝试。不应提倡跑前一天做如此的尝试,更不应做较大的运动技术调整。一般来说,运动模式的大幅度调整最少要在赛前两周时进行,让肌体逐渐适应,因为肌肉的反应最少也要3天,肌肉的增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参加一项比赛,尤其是马拉松,运动者必须留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其中要考虑到年龄、跑龄、身体状况、运动技术水平等,据此来制定预期目标。此外,运动者应当掌握一定的运动创伤预防和急救知识,最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和比赛。励教授本身是中国权威的康复医学专家,即便这样,他还在虚心地向我们学习运动技术和运动康复方面的知识,更何况普通的健身者了。但愿这个例子能在这方面给大家提个醒。
■ 4.0 Tips:小贴士
—— 4.1什么是运动机能贴布?
—— 4.2运动机能贴布常见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