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a 29-year-old gymnast, Huang Xu thought that he may be elaminated without the scientific and systermatic rehabilitation from Dr. Bob Chen.
From the December issue of New Sports, 2012, P108-109
Dictated by Bob Chen, Written by Bai Qiang
我们把各种练习组合成套,让他每组做两分钟,不得休息,让其心率接近每分钟180次…
就要登场2006年10月的法国体操世锦赛了,正在当地做适应性训练的中国体操队却向国内紧急发出调令,让在家的冯敬速速来法,顶替体操队队长——闻名体坛的位老将出征大赛,而已经到赛场的这位老将则因胸大肌拉伤反其道而行之——黯然回国。
他就是黄旭。
在此前一月半时,黄旭训练中做吊环正吊动作时胸大肌被微微拉伤,再做锁肩水平十字支撑——行内称“飞机”动作时又被拉伤。尽管打了4次封闭,黄旭坚持训练并随队去了法国,但结果仍是中途弃赛。
体操队很快找到我们和体育医院的李旭坤大夫,一边治疗,一边康复训练。我们检查后发现,他的拉伤部位主要在胸大肌与肱骨的附着点上,主要是因为他突然发力拉抻胸大肌时,在肌肉与骨头之间的薄弱环节上出现肌纤维损伤。这使得黄旭的几个主项——环、双杠、鞍马等都受到影响。要知道,光双杠项,就有7个挂臂动作,都要涉及胸大肌。
面对这位受到打击的老将,我们先给他换了环境,不进体操馆,而进国家游泳馆,还找到几个与他相好的二线队员陪着他,下水游泳,做游戏,一方面为他做全身调理,一方面调节其心情。接着我们从5磅重量开始,一点点加量,帮他做各种拉伸和力量练习。几个月下来,他的炎症基本消失了,可以做些项目的基本发力动作了,但吊环中的“飞机”动作,他仍不行也不敢,因为心有阴影。而我们的训练方式和理念渗透也让黄旭渐渐意识到,疗伤和恢复的根本不是一个点一处伤的事,而是要全面提高体能。
于是,2007年3月,黄旭向我们主动提出要进行系统的体能康复训练。我们认为,“飞机”是吊环中难度最大的动作,黄旭如不能做这个动作,并能维持两秒以上,整个体训就算失败了,所以我们以它为终极目标做了系统设计,采用比他专项要求更高的训练强度。主管训练的莫建邦老师发现,每周一三五上午是体操队专为老队员让出的休息时间,他们一般都用来睡觉。莫老师说服黄旭,利用这个时间做体能训练。
我们的训练以强化力量和有氧能力为主,从准备活动、激活小肌群,到强化大肌群力量,再到模拟专项动作的训练,直到在器械上做真正的“飞机”动作,每个步骤我们都精心设计和严格实施。光准备活动,我们就为他重新安排了两套,一套用于在家训练,一套用于外出比赛。在力量练习上,我们主攻大肌群。比如,让他仰卧,双手持杠铃片做夹胸动作。在莫老师鼓励下,黄旭从最起初不敢做,到上10公斤的量,最后拉到15公斤。为了强化其有氧能力,以使其能从疲劳中很快恢复过来,我们把骑自行车、跳绳、拳击、“两头起”(腹肌训练)等练习组合成套,让他每组做大约两分钟,不得休息,让其心率接近每分钟180次,逼其在这种无氧训练中提升有氧能力。后期的训练是结合其专项并且是极其独特的。我们让他在跳箱上倒立,再慢慢成水平十字支撑:还把吊环降低,让他在地面上找扣环后肩部发力的感觉,这些都与其实战中的“飞机”动作极为相似。
我们的关注还涉及到他的生活方式。以前,黄旭总认为睡觉是最好的恢复方法,因而早上起得很晚,且不吃早餐,训练中表现出体力不足。我们让他改变这种长年习惯,并早上给他煲肉汤喝,保证他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摄入。
就这样,每周三次,每次两小时的系统训练直持续到2008年8月,黄旭的体能明显提高,在吊环上又能自如地展示“飞机”动作了。在北京奥运会上,他为中国体操队夺得男团冠军立下汗马功劳。对此,时年已29岁,练了25年体操的黄旭感慨不已:“没有这种系统的体能康复训练,我早就被淘汰了,而现在我的状态比任何时候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