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队的长期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以训练中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两类问题最为突出,它们长期困扰着教练员和运动员。我一直从事体能康复工作,特别感谢那些不懈探索又勇于尝试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他们的信任使我有机会与他们一起面对这些难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多能钥匙”。既然是“多能钥匙”,就不仅要好使,还要能开多把锁。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下面以2个典型案例(一个是完成动作的持久力问题;一个是无法学会正确的技术动作),说明自己多年总结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完成动作的持久力问题
在2011年冬训中,困扰中国男子体操队队员冯喆的问题是:一侧肩无法很好地完成吊环成套支撑动作,往往动作做到一半,一边的肩就非常累且支撑不住。他曾努力强化肩部的力量训练,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究竟在何处?
到底是训练还是伤病问题?我们从人体解剖结构所对应的技术动作的要求进行分析,从众多的可能性中筛选出最有可能的一种。冯喆的问题表面上看是能力问题,但仔细想来有以下几个疑问。
其一,冯喆的双杠和吊环动作大都是对称动作,大量的对称动作练习能保证其双侧力量的相对均匀。因此,排除其体能不好的原因。
其二,冯喆能够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只是后半段支撑不住导致动作变形,说明其肌肉力量耐力可能较差。但为什么一侧好而另一侧差呢?从外观上看不出其上肢两侧肌肉有大小差别。我们对冯喆上肢双侧的肌肉力量进行对比,也未发现明显的力量差异。
其三,如果力量上没有差异,则一侧上肢耐力差的原因可能是伤病。但冯喆做一般的肩部外展、前屈和后伸时,都没有疼痛。如果有疼痛,在动作训练中会立刻表现出来,而不会是过一段时间才支撑不住,且冯喆的感觉是累,而不是痛。经过初步检查和考虑,仍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我们让冯喆在诊所自制的简易吊环上演示“水平十字”专项动作。仔细观察后发现,冯喆一侧上肢的肩带肌群在做动作时略有异常,肌肉紧张且肩胛骨的位置有点变形。经追问,原来其曾在练习双杠双臂空翻落杠时拉伤肩带肌肉,但现已没有疼痛。
再仔细检查发现,冯喆肩关节的小肌群和肩袖肌肉都没有疼痛,大肌肉群包括三角肌、肱二头肌、胸大肌、斜方肌和背阔肌也没有伤痛。于是,肌肉本身的伤痛被排除,同时,颈椎对上肢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也被排除。
“水平十字”动作要求强有力的上肢,尤其是整个肩带和躯干的稳定性,连续做动作还关系到力的持久性。冯喆单个肌肉看不出什么问题,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做动作时的协调发力上。做“水平十字”动作时,冯喆的肱骨头位置有点低,而肩胛骨有点浮,这提示应仔细测试其每一块肩袖肌肉的主动发力情况,尤其是模拟“水平十字”的身体位置。
检查发现,冯喆肩袖肌群的岗上肌、岗下肌和小圆肌都没有问题,但在启动发力测试肩胛下肌时,发现肱二头肌有明显的代偿发力。随后,把他的手臂放在腰后并让其向后推,发现其肩胛下肌几乎发不上力,但没有任何疼痛。由于肩胛下肌负责肱骨头在肩关节前方的稳定性,并在“水平十字”中帮助上臂领着肩关节内旋。其功能丧失,就会造成肱骨头做“水平十字”动作时下降。肩关节不能稳定支撑,其他肌肉群就要代偿。但由于其他肌肉因结构上的差异,无法有效取代肩胛下肌的功能,使得周围肌肉过分紧张而过早进入疲劳状态。
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当场采用小肌肉练习的方法,激活其肩胛下肌,让其不会发力的肌肉学会发力,也就是让大脑运动神经重新调动因伤荒废的肌肉。经过3组力量练习,冯喆肩胛下肌开始能在腰后发力。随后,让冯喆再做“水平十字”动作,其支撑的时间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表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让冯喆先按照该方法激活肩胛下肌后再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根据效果再进行评估调整。
启示:在该案例中,冯喆这个看似因力量耐力下降而造成的技术问题,恰恰是由一块不显眼的深层小肌肉受伤引起萎缩造成的。因此,在分析运动技术问题时,一定要考虑专项技术特点,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并结合功能解剖深入分析,从整体上分析动力链及各肌肉群之间的协调发力情况。在很多时候,只重视简单的力量练习,却忽视了对发力动力链中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是一种习惯性的错误思维方式。不会协调发力,导致专项动作的变形和技术质量下降。如果不能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正确的动作重复到一定时间可能会造成新的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