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 陈博士微博 / 陈博士课程/ 陈博士课程 / /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小知识 > 博士说 > 陈博士故事会:调整运动技术要小心!
运动小知识
陈博士故事会:调整运动技术要小心!2015-12-31 17:06:49 来源:

 

文章原创:陈博士体能康复工作室

口述:陈方灿

文章来源:《新体育》New Sports

2015年12期 P102-103

采写:柏强 编辑:Alvin

 


 

陈博士故事会:

陈博士曾提及,7年前昆明海埂基地帮助中国竞走队男子组备战比赛时,遇到过一件小事,更确切的来说是一个教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训。

竞走是一个技术特别,要求很高的项目。队伍中有一位老队员他的胯部动作明显比别人偏小,步幅也不大。

出于对生物力学专业研究陈博士便很快捕捉到了症结所在:这位队员胯部活动度差。如果将其胯部活动度提高,就能增大步幅,哪怕每步增加1cm,在50km的赛程中也会成就一个了不起的改变和进步。征得运动队同意后,博士便开始对这位队员进行康复训练和拉伸,经过几番循环,这位队员尝试着走了一走,他感觉非常好并说到:“好几年没有走的这么舒服了,整个腰胯部都活期来了,这种感觉真好!”

一天内初战告捷,大家都信心十足。次日这位队员参加了50公里的竞走训练,当我们都预测他的成绩会有所突破时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前20公里走下来,他状态不错,万万没想,此后,他明显地在减速,到了30公里被迫停下脚步,腰底部感到疲劳不堪,最后干脆迈不开脚步了!

调整前这位队员还能走50公里,经过调整并初见成效后.反而连30公里都走不下来,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心一下子沉到谷底。

冷静下来后,我对这一个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很快就找到了新问题的症结。

 

 

 

人体是一台复杂而精密的机器。就拿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来说,它们大小不一,位置和功能各异,运动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控制下协同作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和运动中,人体的各种肌肉群已形成特定的分配和承受负荷的方式,人们也逐渐适应和习惯了某种动态平衡和动作模式,一旦打破原有的平衡,身体总要有一段适应过程。这一过程过短过快,难免会出现不适和损伤。

 

 

 

超越自己,切勿着急
 
 

无论专业运动还是日常的有效健身,无论是力量耐力,还是柔软性协调性的训练,都意味着体能的一种调整或突破,一种旧平衡的打破新平衡的建立,身体都会产生应激反应,从神经系统对人体各部位的控制,到肌肉骨骼系统对运动能力的作用等,都会随之出现改变。在这种改变中,时间是一种必付的成本,片面追求一蹴而就,一夜成功,往往适得其反。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不管从事什么运动项目,运动者都应尽量沿用自己习惯的运动模式进行训练或健身。如要尝试新的运动方式和训练手段,则必须恪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②.参与大强度运动或竞技项时,不要尝试使用不熟悉的运动模式,避免高强度的运动造成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加大受伤的机率。

 

③.调整运动方式或采用新的训练手段时,应当严密监控身体的各种变化,上佳的运动效果不光来自于良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还须有充足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事实上,维持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往往取绝于人的耐力。因此,要让身体适应新的调整和改变,就要花费一段时间全面提高相应的体能。

 

④.在新的负荷训练之后,一旦发现身体,特别是局部出现疲劳或劳损,就应立即调整训练量,进行放松活动。

 

⑤.训练中,必须以正确地完成技术要求为准。一旦由于自己的训练水平不够,达不到正确的技术规范,或者出现技术变形时,就应停止该项训练内容,改用其他交叉性训练方式。

 

 

任何技术上的调整和动态平衡的改变都不应盲目,应当尊重科学,尊重经验,尊重身体的实际反应。在这一过程中,要慎重,有计划,有监控,更要有足够的耐心。

 

 


 

联系我们
18601011618(同微信)
陈博士体能康复: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8号华府会负一层
京ICP备13052162号-1
陈博士与体能康复
陈方灿博士 创办者说 媒体眼中的陈方灿 陈博士简历
四大核心服务
运动损伤康复 运动表现提升 体能康复职业技能培训 体能康复管理
精彩案例
按伤病部位分类 按运动项目分类 按人群分类
关于我们
陈博士体能康复工作室 康复中心团队 合作伙伴 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