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于《新体育》2011年十一月刊 P36-38 口述 陈方灿 采写 柏强
姚明伤退的启示
31岁的姚明退役,至今还在让千万球迷们扼腕。毕竟他正在当打之年,NBA球龄才9年。侧头远看同年退役的NBA大中锋奥尼尔,其时都39岁了,NBA球龄已19年;近看还在中国CBA赛场上奔跑的同位置巴特尔,也已36岁了。横向比较之后,人们更是议论纷纷。
其实,在我们体能康复师看来,姚明的早早退役看似偶然,实为必然,一切都遵循着运动伤病的发展规律。
不可否认,导致姚明退役的最主要原因是伤病。而其伤病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也是横跨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渐渐叠加或积累而成的。
从比赛强度来说,NBA远大于CBA;从比赛密度来说,前者常规赛就有82场,一周要打四五场,后者常规赛只有30多场,一周只打2场。姚明作为中国最好的篮球运动员在CBA比赛尚不显吃力,但时空跨到NBA就大大不同了,加上他体重增加了20多斤,还要不断回来参加中国队的比赛,如此疲惫,运动损伤在所难免。
从其伤病的发展过程来说,早在1997年他的左脚脚踝就骨折过,1998年左脚背又骨折,但这都未妨碍他在CBA得分、篮板、抢断等数据上年年走高。进入NBA后的前两年,他的状态也呈升势。但在2004年,他的右脚大脚趾反复被踩伤,第二年右脚大脚趾做了骨髓炎清创术,接着又是右腿颈骨骨裂。右脚使不上力,就得左脚替代。而姚明又是左脚起跳,其负荷之大可想而知。厄运也就此降临,姚明的左脚从2006年外侧的第五趾骨骨折,到2010年左脚踝扭伤,左脚成了重灾区,他所经历的4次大手术中,有3次在这只主力脚上:尤其是左脚的舟骨是一个人体很受力的部位,此处骨折又是一种很难恢复的伤病。也就是它,给姚明的篮坛生涯划上了休止符。
由此可见,姚明伤病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渐进的,程度由小到大,范围由一个点扩大到一条线,又扩展到一个面。个中原因,众说不一。而在我看来,并不厚实的体能基根,高强度高密度的对抗,因伤病带来的体能下降,缺乏充分的伤病控制和身体恢复等等都是促成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与之有关的运动各方对于运动规律,包括运动伤病规律的认知和把握还没到位。这也是“姚明现象”不仅给职业运动员,更是给我们百姓健身提供的很好的启示。
运动是把双刃剑
运动是把双刃剑,运用得法,会增强活力,否则,就会伤害自身。现实生活中,运动损伤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带有很明显的普通性。
运动损伤的发生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由于遇到不可预见的事情,如起跳下落时崴了脚,或踩到别人脚上,别人一抽脚,造成损伤。这种损伤占1/3。后者则因为自身没有足够的体能、抗伤的储备能力,也与劳损速度比恢复速度和抗负荷能力大有关。这种损伤占60%以上。如喜爱打篮球的朋友,膝盖膑骨下面的韧带常会在起跳、跑动时出现疼痛,甚至打软现象,这时会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如果加入加速度的成分,那么就如牛顿定律所表述的那样:力=质量x加速度(F=MA)。也就是说,地面对身体产生的反作用力会是人体重量的两到三倍。
这个力可以从脚波及到膝,到髋,到头。举个例子,一个体重150的职业运动员在以每分钟60步的步频跑马拉松,其身体所承受的撞击力每步可达300斤-450斤,假定他用2.5小时跑完全程,那么,累积下来的身体撞击量就可达到惊人的1300-2000吨:如果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同样体重的人也在跑马拉松,可想而知,如此大量的撞击力必然会给他包括关节、韧带、软骨、肌肉在内的运动系统带来严重的劳损甚至伤害。
力包括内力和外力,二者在相互作用。我们要运动,就要通过身体发力克服身体重量,和外界产生碰撞,而外面的物体给我们以反作用力,内外力在进行交换。运动中,我们如果一次用力过猛,超过了身体的承受限度,内力也就抵抗不了外力的冲击,就会出现急性伤,如骨折、韧带撕裂等。而我们在做一些重复性运动时,身体内一些微观部位,如纤维、组织、软骨等就会在力的不断冲击下,慢慢形成“微观损伤”,如果加上修复速度慢于劳损速度,它们就会累积成慢性损伤。
可见一切都是力在作怪,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身体的承受力有多大。
若深一步解构,与我们承受力相关的因素也分为内外两种。内因主要是指我们的运动素质水平,如有什么样的体态体格,适合什么类型的运动(如力量型,耐力型等);身体结构功能上有无先天缺陷、薄弱部位,有无伤病史等,这种短板以后极易再次引来损伤。此外,还有年龄、营养、运动习惯和恢复情况等。
外因主要是指运动量、强度、密度的大小,运动类别,对手水平高低,场地、器材、装备如何等。它们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我们的承受力。
2004年奥运会时,国家女篮一主力队员穿的是欧版的男式运动鞋,本来清秀的脚,放在这种鞋里,即使外穿两层袜子,仍在不停晃动。比赛时一出汗,脚就在里面打滑,脚趾、脚板全起了泡。脚不能发力,膝盖、背部也受牵累,严重影响了这位队员的对抗能力。
明白了这一切,我们运动防伤的最简单的办法也就显而易见了:知己知彼,然后出击。特别要注意克服我们日常运动的两大误区:其一,对自己身体状况没有正确的评估,没有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凭着兴趣盲目从事运动。其二,没有计划性系统性运动,随意性大。
最后我想说的是,科学运动才是拒绝伤病,生命精彩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