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 陈博士微博 / 陈博士课程/ 陈博士课程 /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动态 > 做一个智慧的运动者!
新闻动态
做一个智慧的运动者!2014-05-05 14:16:06 来源:陈博士体能康复工作室
● 转载自《新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2014年 二月刊(第1期) P48-49

口述 陈方灿 采写 柏强

 

社体:印象中,您一直在搞竞技体育,怎么关注起社会体育来?

 

陈方灿:事实上,命运让我一辈子都与体育缘分不尽,其中就包括社会体育。

 

从6岁起到现在,从业余到专业,从教练到科研工作者,从医务人员到老师,体育系统几乎所有的行当我都做过。同时,我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学习工作了近30年,学习和掌握了各种运动创伤治疗与康复的理论与方法手段。而且,我的确长期服务于体育专业队伍,参加了我国5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备战工作,接触了姚明、孙杨、张琳、鲍春来、王濛、刘秋宏等各种项目的顶尖运动员,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但少有人知的是,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我在临床中接待的半数患者都是业余体育爱好者和—般百姓,因而对社会体育和百姓常见运动创伤的关注并非是我现在心血来潮,而是我长期如此,且十分投入的。

 

比较而言,由于专业运动员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其训练和比赛都属于超越极限性的,所以其运动创伤防治和恢复的要求相应较高,难度也高于百姓健身中出现的同类情况。百姓健身的目标更多的在于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增强生活情趣和精神快乐。对于运动强度和密度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尽管如此,把竞技体育对于运动创伤的防治与康复的经验与方法运用于百姓健身之中,尤其是提升他们既要强身健体,又要安全健康的理念是十分可行,且很有帮助的。对于后者,我把它称之为,要让百姓智慧地运动。

 

 

社体:怎么理解智慧性运动?

 

陈方灿:对待客观事物,一个人如能迅速找出问题所在,并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我们认为这就是智慧的,运动健身也是如此。人们熟知“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的确,运动是生命的一种特征,没有这个特征,就不能称为活的生命。但如何正确地体现这一特征,人如何运动得更好,乃至活得更好,则需要以科学的理念和知识为依据和指导。

 

社会的高度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健身理念和手段方法的多元化。在中国,许多传统的健身方法在延续,也有不少新奇时尚的运动方式引领着流行趋势。比如,近来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在自己健身故事中介绍的平板支撑的核心力量训练,被媒体报道后引得一阵跟风潮,有人一味地模仿,有人则试图挑战骆的时间极限,可有多少人会冷静下来,问问自己或专家,这种运动方式是否适合于自己。毕竟人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年龄性别到身体状况,从环境设施到兴趣习惯,因而,面对五花八门的运动方式,需要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个性化的选择。实际中常见的许多运动创伤,都是因为在此问题上不够智慧,采取了不合时宜的运动方式,造成身体不适应,负荷过大,到头来适得其反。基于此情,我们提出“智慧性运动”的口号,我也愿意为大家智慧地选择和参与各种运动提供建议和意见。

 

社体:大众健身欲达到好的效果,是否一定要有好的运动设施?

 

陈方灿:运动健身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要达到好的锻炼效果,有三大基本元素是必须注意的,一是柔韧性;二是耐力,包括心肺系统的耐力和肌肉的耐力;三是力量。而实现这些元素并不复杂,都可以采用生活中最简单最便利的运动模式。

 

比如,身体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包括弹性和协调性的训练,可以通过做操、压腿、牵拉等方式来进行;耐力训练可以采用超过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爬山等形式,但要坚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力量训练可以采用静力或动态的自身重量的训练、负重训练等。如果想发展下肢力量,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不坐电梯走楼梯,或者下班后提前一站下车,快走回家,这还可以让心肺功能得到提高。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机会和方法俯拾皆是,关键是要让身体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并要监控身体的反应,如疲劳度等,来决定是增还是减运动量,是调整还是维持现有的运动方式。总之,健身运动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并非要具有昂贵的或者科技含量颇高的运动设备才能奏效。

 

当然,良好的健身设备和手段,对于运动健身,特别是目标更高的人群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否必须采用,也要基于每个人的健身期望和要求而定。而且,无论采用什么手段,都必须以最佳效果作为衡量尺度,而持之以恒地锻炼下去是最重要的保障。切不要以没有运动设备作为自己不参加锻炼的理由,或者依靠外在的设备来弥补自己不正确的健身理念和习惯,那样只会伤害自身。

 

社体:锻炼与运动损伤有什么必然联系?

 

陈方灿:运动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属性,同时也是一种消耗,如关节的磨损、软组织的劳损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量的积累,身体各部位的零件也会出现老化和损坏。就像每辆车子,都有一个使用期限。只有经常地维护,适时地保养,合理地行驶,才能让车子保持正常的使用年限,甚至延长寿命。相反,不注意用车规定,猛开乱开,其寿命自然大大减少。

 

运动也是这个道理。其实,运动损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到运动与损伤的关系,尤其不知道或一知半解如何保养好身体。我常与患者讲,运动损伤包含两大种类,一是急性损伤,如突然崴脚、骨折、韧带断裂等,这大多是王濛冬奥会前意外受伤那样的偶发事件造成的;而绝大部分的损伤则属于第二类,慢性劳损。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在参与某种运动过程中,负荷大于身体所能承受的能力,疲劳长期积累,恢复不够及时,于是从量变到质变,形成劳损以至出伤。由此可见,这类损伤有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实践表明,50%的慢性劳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及早地发现症状,同时及早发现形成这一损伤的运动技术和习惯上的误区,然而及时开出运动处方对症治疗,调整运动模式和运动量,把危害减少到最低。

 

在我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健身指导员、康复师和运动医学人员能够针对某个项目的运动,为参与者提供身体检查、运动技术调整以及康复治疗等一整套的健康管理模式,以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和发展。比如,我们的工作室(位于北京东城区的陈博士体能康复工作室),就能提供专门针对跑步、高尔夫球、篮球、羽毛球等多种项目的全套伤病风险评估、技术动作诊断与纠正以及运动功能提高等服务。

 

社体:您觉得在百姓健身,包括运动伤病防治方面,我们现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陈方灿: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达与否,不是看这个国家拿了多少奥运金牌,而是看国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和水平。

 

我在美国这样的体育强国待了多年,深感到从百姓参与运动的自觉性,运动的方法手段,到锻炼效果、身体素质,我们与之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我觉得这与人们对运动的理解,运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密切相关的。我的病人中有不少是外籍人士,他们常会为自己受了伤,不能参加某种健身运动而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真诚地寻求和配合专业人士的治疗与康复,为及早恢复运动功能而不断努力。而我们中的一些人,有了损伤,要么一动不动,一味静养,要么买一堆补药,要么咬牙硬挺,不到不可收拾之时不去看医生。再看自觉锻炼的人群,我国多以退休人员和老年人为主,中青年人则很少参与经常性、合理性的运动。有的人运动是为了追风,跟着时尚转;有的人则一般不运动,运动了就不一般,尤其是周末,从一个长久静坐者突然变成疯狂一族。于是,到了周一,就出伤出病,不得不上医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星期一综合征”。这些都是由于在健身和健康理念上出现了认知偏差。

 

在此,我愿意借《社体指导员》这个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科学健身,以及健康与康复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知识,同时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大家答疑释惑,帮助大家更加智慧地运动,更加合理地健身。也希望大家将问题反映到编辑部,每期我会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做专门解答。

 

最后送上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

联系我们
18601011618(同微信)
陈博士体能康复: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8号华府会负一层
京ICP备13052162号-1
陈博士与体能康复
陈方灿博士 创办者说 媒体眼中的陈方灿 陈博士简历
四大核心服务
运动损伤康复 运动表现提升 体能康复职业技能培训 体能康复管理
精彩案例
按伤病部位分类 按运动项目分类 按人群分类
关于我们
陈博士体能康复工作室 康复中心团队 合作伙伴 企业文化